联合国设立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。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,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,创和美永续之路。
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海报©生态环境部
全世界已经记录的生物有大约175万种,在中国,已发现的物种数量超过14万种。也许你惊叹于这个数字之大,却感到生物多样性离你很远?其实生物多样性就在我们的身边,小到一个树坑,大到一个国家公园,用发现的眼光,就能慢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
多年来,富群一直在自然教育领域深耕,希望带学生们走进自然,在发现身边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,与自然连结在一起,成为未来的生态守护者。在三江源,富群通过支持生态学校建设、培养当地自然教育专业力量、编写生态环境教育教材读本等方式,助力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的融合。今年在西昌邛海湿地,富群将开启新的自然教育篇章。
邛海湿地是西昌人的母亲湖,是居民和旅客休闲游憩的好去处,也是一个向全民开放的自然大课堂。
在邛海湿地生活着57种鱼类,然而我们是否曾停留驻足,耐心地等待那些隐藏在粼粼水面下的小鱼逐渐显现身影?在邛海湿地中心杨军主任的指引下,我们来到青龙寺脚下,一群人趴在栏杆边上,观察邛海本土鱼种尖鳍马口鱼,看鱼身上的彩色条纹,数种群数量,观察得不亦乐乎,即使阳光正晒也舍不得离开。
“要是没有别的事,我可以在这呆上半天!不过,如果没有杨主任告诉我们,我路过这里一百次也不知道水里还有这种鱼,不知道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事情。”大自然是一个其乐无穷的世界,我们希望在未来有更多自然教育和科普系统的搭建,以此为钥匙,帮助公众打开自然世界的大门,让公众真正走入纷繁的生物多样性世界。
调研团队趴在栏杆边,看尖鳍马口鱼在水中悠游自如
尖鳍马口鱼(叶昌云 摄影)
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,都可以来到自然大课堂里,在玩中学,在探索生物多样性秘密的过程中,点亮自己生活的乐趣。
在邛海湿地监测到的310种鸟类中,紫水鸡无疑是让人念念不忘的存在。有“最美水鸟”之称紫水鸡,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它有着一身华丽羽毛,头部、颈部及身体呈蓝紫色,背部和翅膀上部略带青绿色,这种彩虹一样的颜色并非是色素,而是来自羽毛上复杂的凹凸结构对太阳光的折射。
自然界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概率的奇迹,探索生物多样性的过程犹如人生,有遗憾之时,也有被幸福突然砸中的兴奋时刻。对于来到邛海调研的刘老师,紫水鸡那抹梦幻的紫蓝色,是他调研途中挥之不去的执念。尽管初次寻访时未能一睹真容,他仍抽时间再次前往湿地去寻觅。正在他以为期待要再一次落空的时刻,伙伴拍拍他让他转身,这是命运般的遇见——紫水鸡就在他身后低矮的芦苇丛中漫步,发出“哼哼”和”呱呱”似的独特叫声。这恰似辛弃疾词中的意境——千般寻觅时的焦灼,都在蓦然回首的刹那,化作了灯火阑珊处最动人的馈赠。
紫水鸡(杨军 摄影)
除了鱼类和鸟类,邛海湿地里还生活着498种植物、142种动物,这些湿地居民就像我们的邻居,有的居民比较害羞不喜欢被打扰,只会在清晨傍晚短暂出门觅食;有的居民则比较大胆,你在它身旁了它也依然闲适自如;也有的居民每年南北往返迁徙,大半年不在家住。我们希望在未来,通过自然教育课程、研学活动或是标识牌、宣传册等媒介,把这些动植物伙伴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让更多人发现生物多样性的乐趣,积极加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。
关注生物多样性不限于学习相关的知识,也不必须前往远方,你可以从身边、从很小的地方开始,从你家楼下的花园、旁边的街心公园或是门口的田地开始,观察、记录、思考、学习。把周围的动植物们当作自己的朋友,探索在这个生态文明的时代里,以一种怎样的新方式与它们相处,怎样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地共同生活。
让我们一起感受
邛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之美吧
(以下图片由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提供)
摄影:叶昌云
摄影:杨军
黑浮鸥(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) (薛敏 摄影)
细嘴鸥(薛敏 摄影)
小斑姬鹟(薛敏 摄影)
栗耳鹀(傅定一 摄影)
细嘴黄鹂(傅定一 摄影)
靴隼雕(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)(傅定一 摄影)
短嘴山椒鸟(王东阳 摄影)
红胸姬鹟(王东阳 摄影)
云南雀鹛(王东阳 摄影)